2025年4月27日,自然资源部浙江舟山岛屿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舟山岛屿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出席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何洪林研究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刘晓煌教授级高工,东北林业大学周旭辉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锋研究员,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张海峰研究员,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海洋自然资源调查与科技处刘汉奇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夏建阳教授、阎恩荣教授。此外,上海市海洋局二级调研员金巍良、总工李丕学,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副处长唐菲、徐金燕,普陀山公用事业管理中心主任陈虔,宁波海洋中心工程师陈海航,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书记嵇渭萍、院长陈小勇等40余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舟山岛屿站共建单位自然资源部宁波海洋中心副主任何东海、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副主任林迪等为大会致辞。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磊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达了欢迎和感谢,他表示,舟山岛屿站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生态学科的重要支撑平台,也是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舟山新区发展的关键抓手。学校非常重视舟山岛屿站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在财物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加速推进野外基地和各项观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软硬件实力。学校将持续深化与共建单位的协作,推动“研学产用”深度融合,力争将舟山岛屿站打造为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更有效地支撑多学科发展、地方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海洋战略。
自然资源部宁波海洋中心副主任何东海、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副主任林迪分别代表共建单位致辞,强调全力支持舟山岛屿站建设,共同推进海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方主管部门代表金巍良调研员表示,上海市海洋局将努力为舟山岛屿站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依次向新任委员颁发聘书。
在隆重的气氛中,华东师范大学与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正式举行,施国跃副校长和张海峰主任代表双方在战略合作协议书上签字,开启了华东师范大学与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在数据共享、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学术委员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于贵瑞院士主持。舟山岛屿站站长阎恩荣教授汇报了舟山岛屿站的建设内容和进展,以及未来三年的工作计划。舟山岛屿站学术团队带头人斯幸峰教授、刘敏教授分别以“舟山群岛鸟类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和“海岛生态环境演变数据库与制图”为题,介绍了舟山岛屿站的代表性研究和工作成果。
在听取舟山岛屿站的工作和学术汇报后,各位委员重点围绕野外站建设、学术研究和发展目标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周旭辉教授指出,舟山岛屿站需进一步优化研究方向,重点突出“岛陆-潮间带-海洋”的全链条生态过程,强化跨尺度协同。蔡锋研究员强调,需区分“有居民海岛”与“无居民海岛”的管理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针对性研究淡水资源、台风灾害影响及植被地貌演变,强化“山顶至海洋”的过渡带研究;数据库建设要加强与海岛研究中心的合作,重点建设舟山群岛的生态环境演变数据库,涵盖土壤、真菌、鸟类等多维度数据。张海峰研究员提议,站网融合是未来的大趋势,要朝着区域主站的方向发展;加强数据共享,与海岛研究中心优势互补、加强合作;观测方案不断评估,实现动态优化;加强观测队伍建设,尽可能利用志愿者等民间和社会力量扩大观测覆盖;地方合作、科普和研学等再进一步加强。
何洪林研究员建议,要突出海岛特色,突出岛屿主业,以区别于大陆森林站的功能;观测体系要突出海陆统筹,以水盐为抓手,加快建设“空、天、塔、地”一体化群岛监测网络,达到各研究方向的相互支撑,构成完整故事;尽快落实野外观测基地,构建从山顶到海岸到海域的长期观测断面,动态追踪研究植被、地貌、淡水资源及台风灾害影响;加强数据库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支撑行业主业、地方需求和科研。
刘汉奇副处长指出:东海作为海岛最密集区域,需统筹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以科学研究支撑海岛可持续发展,并推动遥感技术与地面观测的深度融合。
夏建阳教授建议,现有观测体系需查漏补缺,强化碳、水通量等关键过程监测,弥补数据空白。
陈小勇院长补充和解释,未来要进一步突出岛屿特色,依托舟山岛屿站加速人才引进与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将其建成国际一流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于贵瑞院士就舟山岛屿站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指出,目前国家层面在海岛上的野外观测研究站布局还是空白,舟山岛屿站非常契合国家需求,希望将来围绕“打造-引领-上台阶”的目标来建设。下一步,国家将会在我国各主要海域布局野外站,从群岛视角建设野外站非常有新意。其一,舟山岛屿站要围绕群岛这个特色,思考如何打造品牌,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其二,舟山岛屿站的建设规划要有大手笔,要站在新高度,从“中国如何引领世界的角度和高度”思考问题、组建队伍、打造平台和开展研究。其三,发挥舟山岛屿站的特点,要有高起点和大思维,要超越生态学、地理学等单独学科的局限,从整合和支撑整个资源环境等自然学科、融合社会科学的战略角度去建设平台和发展。其四,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需跳出传统的“单岛思维”,突破传统的岛屿生物地理学思维,以“群岛视角”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物质能量流动,群岛组织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含着斑块之间的联系,因此,以其为抓手,推动海岛生态学范式革新,为全球破碎化生境研究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于院士对舟山岛屿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提炼优化,并布置了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的四项工作,包括:中长期的野外监测样地系统建设、“天-空-塔-地”联动的立体观测体系、岛屿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数据库和模拟系统,从而为舟山岛屿站的长远发展谋划出来清晰的蓝图和实施框架。总之,舟山岛屿站要坐在舟山看东海,立足解决东海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来服务行业主业和国家重大需求,引领中国海岛科学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与顶层设计,打造“研究-观测-示范”一体化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为国家海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本次学术委员会还审议通过了舟山岛屿站工作报告,重点明确了加快朱家尖基地建设、队伍组建、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等近期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