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 相建海:虾类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生命科学系列学术报告)

时间:2019-05-24浏览:183设置


讲座题目:虾类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主讲人:相建海

主持人:赵云龙

开始时间:2019-06-01 09:30: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生命科学学院534报告厅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相建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第八、九、十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2006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国家973重大基础专项两个海洋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农业项目专家编写组组组长和总体专家组组长。担任过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执行理事、亚洲地区召集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SCI 论文180余篇,他引4800余次,H-index=41;专著8部。获国际发明专利2件,国内发明专利近40件;培养国审虾新品种三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委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先后获中科院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6年获“曾呈奎海洋科学与技术突出成就奖”,2017年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


报告内容:

二十多年来,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应用得到引人注目的长足发展。我们对于虾类基因组研究尽管起步于上世纪末,但由于其生物化学基因组结构的特殊性,其研究进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动物物种。

  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不断推动了基因组研究的发展。一代测序使我们获得国际最早的中国对虾EST数据;二代测序让我们首次发表了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真虾中脊尾白虾的基因组探测结果;三代测序及混合组装才让我们完成了全球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参考图谱。

  我们在凡纳滨对虾中获得了高质量的Illumina数据828GbPacBio测序数据133Gb,分别覆盖其基因组319 50倍;建立了适合凡纳滨对虾基因组高重复、高杂合特点的组装方法,成功构建了凡纳滨对虾的全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Contig N5057KbScaffold N50600kb,基因区域覆盖度达到92%;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凡纳滨对虾基因组结构和特征研究;结合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析对虾系统进化特点。运用整合多组学的方法,包括转录组、蛋白组等数据,筛选和发掘与对虾生长、蜕皮和抗逆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揭示了重要生理过程的分子机理。

  基因组研发的同时,我们开展了虾类遗传选育的工作。团队先后完成了“科海一号”、“广泰一号”凡纳滨对虾和“科苏红一号”脊尾白虾新品种的培育和国家审定。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全基因组育种(GS)乃至基因编辑(CRISP-Cas9)等新技术必将大大加快虾类生物技术育种的步伐。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