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示踪大陆剥蚀通量演化——海水钕同位素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主讲人:于兆杰 研究员
主持人:赵宁 教授
开始时间:2025-04-21 15: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A204
主办单位: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于兆杰,1988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在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和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2017年)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兼任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China)青年委员,《Acta Oceanologica Sinica》和《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5项。主要从事晚新生代岛弧隆升-风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参与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55)、国际海洋全球变化计划(IMAGES)等合作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创新性利用海水Nd同位素方法重建了岛弧和大陆入海通量,建立了风化沉积物输入强度—Nd同位素偏移幅度的定量响应方程,提出喜马拉雅/岛弧隆升-亚洲季风协同调控岛弧和大陆入海通量演变的驱动机制;(2)基于以上工作,发现岛弧与大陆风化作用的“跷跷板”式反向耦合机制,提出该反向耦合机制调控碳汇主导新生代气候变冷的新假说。在npj CAS、EPSL、GRL等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8篇,含Nature Index论文6篇,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报告内容:
大陆剥蚀通量演化是风化与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海水溶解态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既能保持陆源同位素组成而跟海水区分开来,又对通量的变化比较敏感,被认为是追踪风化通量的有效手段。但是,已发表的指标大多只能指示全球剥蚀通量混合均一的结果,且不同的指标结果存在矛盾。针对此问题,报告人创新性引入海水Nd同位素指标示踪大陆剥蚀通量,并开展了应用研究。发现:(1)夏季风前后现代海水Nd同位素可响应剥蚀通量变化,证实了海水Nd同位素可以作为剥蚀通量指标;(2)万年和千年时间尺度海水Nd同位素可记录夏季风降水控制的剥蚀通量变化;(3)百万年时间尺度亚洲大陆与岛弧剥蚀通量演化与构造-气候紧密相关,提供了中-晚新生代大陆与岛弧隆升导致剥蚀通量增加的直接证据,不支持Be同位素剥蚀通量不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