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下午,我校学科交叉论坛(第五十二期)“软件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学术交流座谈会”在软件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校科技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图书馆联合主办,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共同承办。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晶晶、副院长关小红教授,斯幸峰教授、马黎萍教授、张思宇研究员;软件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曹桂涛教授,副院长张民教授,王丽苹教授、姚俊杰副研究员、吴敏副教授等应邀出席会议。论坛由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民教授主持,吸引了相关学科众多师生踊跃参与。
学术报告环节,软件工程学院曹桂涛教授围绕小样本图像分类与分割方法展开,详细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方向。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关小红教授、何岩教授就这一技术在河湖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独到的展望,何国富教授则从图像质量层面深入探讨了技术难点。姚俊杰副研究员针对领域知识和数据驱动的图谱构建与推理增强研究进行了汇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思宇研究员、姜建惠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姚俊杰副研究员就数据提取难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张民教授以可信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为主题,向与会人员全面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成果。吴敏副教授作了关于神经网络分类器及其鲁棒性研究的报告,分享了团队在符号-数值混合计算方面的研究情况。王丽苹教授在图数据与时序数据分析及其应用的报告中,阐述了团队在图像增广、图异常检测等方面的主要工作成果。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关小红教授带来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环境功能材料设计和氧化降解产物预测的报告。她介绍了团队基于环境工程化学合成背景,运用机器学习预测产物并结合实际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同时展望了该模型在人体药物代谢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马黎萍教授分享了大数据分析在水环境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基于自身研究展示了AI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斯幸峰教授在野生动物声像数据处理与解析的报告中指出,野生动物检测面临非侵入式数据采集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庞大的数据量和多模态信息处理的挑战。软件工程学院王丽苹教授、吴敏副教授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针对技术难点提出了图像预处理的思路,并与斯幸峰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思宇研究员以新型污染物抗生素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农田土壤抗性菌株污染风险的初步研究。
学术交流现场
专家学者们进一步聚焦两个学科今后的结合点开展了讨论。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快速筛选和分析生态环境领域的海量数据,通过构建智能算法模型,可对各类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识别及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而生态环境复杂系统中的实际问题则为软件工程的算法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启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
本次学科交叉论坛,专家学者们通过深入交流,碰撞出众多创新思维的火花。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还提出了一系列跨学科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与软件工程两领域的深度融合与紧密合作,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