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理工科“2024年度科技进展”揭晓

时间:2025-01-27浏览:10设置


1月9日下午,科技处组织召开理工科“2024年度科技进展”评审会。经过院系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以及校内公示等环节,“新一代钛硅分子筛Ti-MOR创制及其酮氨肟化绿色催化技术与工业应用”“77GHz相控阵雷达芯片设计及转让”等7项成果入选了华东师范大学理工科“2024年度科技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理工科“年度科技进展”评选活动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历经五届,作为学校“破五唯、立新标”的关键举措,该评选旨在通过质量和贡献评价,激励理工科科研单位追求卓越学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与地方发展贡献更多优秀科研成果,同时为后续产生重大科技突破(应用)和申报重要科技奖励储备优质项目。


附:华东师范大学理工科2024年度科技进展入选成果介绍

1.新一代钛硅分子筛Ti-MOR创制及其酮氨肟化绿色催化技术与工业应用

主要完成人:吴鹏教授团队

主要依托单位: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成果介绍:项目创制了酮类氨肟化的新催化剂Ti-MOR钛硅分子筛,形成了清洁生产酮肟新技术。促成浙江泰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吉瑞通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别建成年规模60和700吨生产线。2013年起Ti-MOR实现了5套1.5-6万吨/年规模的丁酮肟和9套叔丁醇溶剂的10-60万吨/年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上的工业应用。2020年9月至今,Ti-MOR在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国际首台套15万吨/年水相酮氨肟化制备己内酰胺装置上实现工业应用。该技术被中国化工学会鉴定为“国际首创”。


2.借助环境噪声增强量子精密测量的表现

主要完成人:张可烨研究员团队

主要依托单位: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成果介绍:环境噪声是量子技术实用化的主要障碍,研究团队挑战传统观念,发现特定环境噪声能提升量子测量精度,甚至超越无噪声理想极限。以磁场量子传感为例,他们揭示了有益噪声增强精度的原理。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环境噪声在量子技术中的角色,预示通过管理噪声,可放宽量子技术实用条件。研究成果以华东师大为第一单位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第一作者为彭家鑫博士。

2.jpg



3.极化激元全光时域超快逻辑门

主要完成人:李辉研究员、吴健教授团队

主要依托单位: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果介绍:微腔激子极化激元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可集成的特点成为实现光电器件功能的优异候选者。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飞秒角分辨微区光谱成像创新技术,突破了激子极化激元室温超快动力学观测时间瓶颈,创造性提出对空间局域的激子极化激元进行超快调控,通过时域关联实现了“与”“或”“非”全副逻辑门功能。时间域调控的引入极大扩充了潜在信息处理容量,且超快调控提高了信息处理速率,从而为大规模逻辑网络的构建开辟了全新道路。

3.png


4.全球滨海湿地潮沟网络系统演变机制

主要完成人:徐凡副研究员团队

主要依托单位: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果介绍:建立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滨海湿地潮沟水网形态数据库,收录了全球超过300个水网系统。通过系统分析,揭示了海岸动力与水网结构间的非线性关系——动力条件越有利于潮沟延伸,水网的整体连通性反而下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普适性的理论模型,解决了复杂动力条件下潮沟水网连通性的预测难题,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一成果为全球湿地修复与保护开辟了新思路,对人工湿地排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4.jpg


5.77GHz相控阵雷达芯片设计及转让

主要完成人:张润曦教授团队

主要依托单位: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成果介绍:张润曦教授团队在77GHz相控阵雷达芯片设计及转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论文《A 77GHz Hybrid TDMA-MIMO Phased-Array Radar with 186m Detection Range and 3cm Range Resolution》被2025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接收,ISSCC是世界学术界和企业界公认的集成电路领域最高级别会议。该芯片研发始于2017年,于2020年开始进行持续技术转让。该芯片为国际上首次采用混合 TDMA-MIMO相控阵架构实现,提出的“Zig-Zag”多子带啁啾频率综合器,同时支持LRR/MRR/SRR(长/中/短距离雷达)探测模式,实现高距离分辨率和远距离探测能力,对于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意义重大。

5.png


6.人类负债感的心理、计算和神经机制解析

主要完成人:高晓雪研究员团队

主要依托单位: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成果介绍:人们常疑惑,为何接受他人恩惠后会感觉背负“人情债”并欲偿还?尽管早有理论将此归因于负债感,但因其诱发和解析困难,学界对其认识几近空白。本成果应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分析、人际互动范式、计算建模和神经解码等多种计算认知神经科学前沿方法,在国内外首次突破了负债感定义、诱发、量化和神经解析瓶颈,阐明了负债感发生及驱动“人情债偿还”的心理、计算和神经机制,提出原创理论,为社会治理和大众决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6.jpg



7.功能性质驱动的移动应用软件全自动、强检错测试技术

主要完成人:苏亭教授团队

主要依托单位:软件工程学院

成果介绍:移动应用软件(如微信、抖音)往往拥有亿级用户,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移动应用软件交互方式多样、运行环境复杂,保障此类软件可靠和安全面临技术难度大、人力成本高、检错效率低等关键难题。本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功能性质驱动的移动应用软件全自动、强检错测试技术,能有效发现深层次的功能缺陷,填补业界测试能力的空白。成果连续两年荣获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论文奖,累计发现了百余个重要的软件功能正确性和安全性缺陷;在华为、字节、腾讯等头部企业落地应用。

7.png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