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概念验证与精准辅导——华东师大科技成果转化门诊(第九期)成功举办

时间:2025-10-30浏览:11设置

2025年10月23日,第九期华东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门诊在闵行校区办公楼110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活动在延续政策宣讲与“一对一深度问诊”经典环节的基础上,特别推出了概念验证项目集中分享专场,邀请了来自中科创星、青松基金、恒砥资本管理、交大小苗基金、厚雪资本、菡源资产、中科优势、长三角国创中心管委会、上海长三院、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上海紫竹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等12家机构的17位专家,对首批26个前沿项目进行指导,标志着学校在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本次活动吸引了全校来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4个学院的27个科研团队积极参与。

WechatIMG139.jpg


政策宣讲:明晰路径,赋能转化

活动伊始,科技处熊申展以《华东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讲》为题,为与会师生及项目团队进行了系统解读。报告围绕政策背景导向、转化入门概念、学校政策支持和转化实施建议四大模块层层展开,详细梳理了从国家战略到学校实践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熊申展指出学校通过“全方位政策链保障、全周期服务链支撑、全链条资金链赋能”的三链协同模式,构建环环相扣的创新生态系统。她特别强调,作为全国首家提出“100%全赋权”新模式的高校,华东师大以构筑“技术自由岛”为理念,通过“六大创新突破”系统性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的难题,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合规创业的明确路径与坚实保障,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贡献了可复制的“师大方案”。


概念验证:集中路演,挖掘潜力

在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从单纯技术交易逐步演变为国家创新系统结构性重构力量的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正积极构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区”三级转化体系,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的难题。其中,概念验证作为跨越“死亡谷”的“最初一公里”,更是科技成果转化亟须突破的“最关键一公里”,承担着从技术和商业双维度对早期成果进行鉴别与验证的关键功能。

为系统推进概念验证工作,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设立概念验证服务中心与专项基金,配备专业技术顾问与市场调研团队,为创业项目提供技术可行性分析、商业价值评估、市场需求验证等一站式服务。该机制旨在协助科研团队完成技术原型开发、核心参数测试与小范围场景模拟,联合学校实验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设备和数据资源,提供低成本技术验证支持,并通过专项基金对通过评审的优质创意项目给予启动资金补贴,推动科研概念向可落地商业方案转化。

在此框架下,本次门诊特别设置概念验证项目分享专场作为亮点环节,共有26个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量子科技、智能教育等前沿领域的创新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从“基于高精准合成仪器的智能合成平台”、“智能量子光源”、“铁电类脑芯片”到“口服型智能益生菌降血糖”、“泥炭藓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团队逐一阐述了其技术的创新性、市场应用前景与转化规划。

WechatIMG98.jpg

WechatIMG97.jpg

专家们从技术成熟度、市场定位、商业模式及团队配置等多个维度对项目进行了提问与指导。此举不仅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三方视角和专业建议,也为学校精准遴选高潜力转化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和资源倾斜提供了重要依据。

WechatIMG100.jpg

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智能软件与AI+概念验证中心”已于2025年7月31日正式揭牌启用。学校已设立概念验证专项基金,计划在2025年支持不少于10项概念验证项目。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将持续征集概念验证需求,配套专业服务与专项资金,系统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实现新成效。


一对一深度问诊:精准把脉,破解难题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一对一转化门诊项目问诊”针对有需求的项目团队,提供了个性化的深度辅导。专家们与项目负责人面对面,聚焦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瓶颈,如知识产权布局策略、商业计划书打磨、股权架构设计、融资渠道对接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助力项目扫清障碍、加速落地进程。


自2024年9月24日开诊以来,转化门诊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9期,吸引了全校29个院系、170余个项目的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已遴选出30个项目进入密切跟进及概念验证阶段,20个项目注册成立公司,5个项目获得早期融资,有效营造了积极的科技创新与转化氛围。本期活动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概念验证项目,是学校深化成果转化前端培育的重要举措,为持续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质量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