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 赖忠平:解译悬河——黄河下游平原的形成演化

时间:2025-10-20浏览:10设置

讲座题目:解译悬河——黄河下游平原的形成演化

主讲人:赖忠平 教授

主持人:何洪鸣 教授

开始时间:2025-10-209: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河口楼A304

主办单位:地理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赖忠平,汕头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教授。牛津大学克里莱顿学者、德国洪堡学者,原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释光年代学、三角洲与流域演化研究。2021-2022连续两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进入前0.5%);2022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并入选爱思唯尔“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Science Advances、Earth Science Review、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等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现任Catena主编(editor,中科院1区TOP)。曾任国际SCI刊物Quaternary Research(2010–2017)和Aeolian Research(2010–2017)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s);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基金会(NERC)、瑞士国家基金委和挪威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


报告内容:

黄河下游河道已是“悬河”,其治理是国家战略。泥沙淤积是悬河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地质过程与中上游泥沙的产生和运移、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沉积过程和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过去五年来黄河中下游极端暴雨频繁,对社会经济和生命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若中下游连接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和河北等)同时发生千年一遇的暴雨,导致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产生巨大的泥沙通量、以及淤积坝内几十年来蓄积的泥沙一次性倾泻到黄河,那么下游的悬河将如何应对这一极端事件?理解黄河下游平原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海平面-人类活动”耦合下的沉积过程是理解黄河改道、史前人类适应、和悬河治理的关键。我们已有的30多个岩芯的数据表明(共获得了近90个岩芯),LGM时黄河溯源侵蚀可到郑州、郑州地区下切可达约30多米。可见,整个华北平原在LGM低海面时经历了强烈的下切,又在冰消期以来快速堆积,并且这一过程在冰期旋回中不断循环。总结而言,这一过程的研究对理解华北平原的形成、悬河的形成、史前改道泛滥、黄河与淮河的关系、黄河文明的形成演化、地下水运移和储存、黄河三角洲及滨海生态治理和风险管控等至关重要,还对理解全球低地平原碳埋藏有关键意义

返回原图
/